成立背景

成立的背景

过去的十年,人们把对日地系统空间天气的基本过程与变化规律的研究同天基、地基技术系统的影响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相对新的科学领域——空间天气学。我国的空间天气研究在政府和科技界的重视和支持下,与时俱进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 ,空间天气研究正处在取得前沿基本科学问题的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期。谁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善于挑战、谁就站到了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未来的十年,它将进入一个新的国际化的发展阶段,犹如地球的气象事业一样,成为人类谋求和平、进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对空间天气事业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 世界范围相继制定空间天气起步计划。如:美国、日本、欧空局、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法国、捷克、丹麦、芬兰、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际组织和区域性中心开始成立;

● 组织规模宏大的空间天气计划。如国际与星同在(ILWS)计划,是一个聚焦于空间天气,由应用驱动的研究计划,其目的是:发展科学了解,阐明把日地联结为一个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科学问题;把由ILWS研究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将来地基、天基技术系统的设计和防护。该计划对美国的国家价值体现为:对所有四项美国宇航局的战略任务(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人类的探索与发展、航空和空间运输)、现有的国家空间天气计划、国家安全(军事、情报、侦察)、航天工业、卫星运行、空间运输工业和通信与导航。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 空间探测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需求,空间天气的探测和研究范围逐步将日地空间天气和太阳-行星空间天气结合起来;针对空间天气关键科学问题,设计一系列卫星探测计划,其针对的科学目标是:了解日地系统中空间天气的连锁变化过程和建立其因果链模式;应用目标是:把研究空间天气变化过程和规律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空间天气的预报以及对地基、天基技术系统的设计、防护、人工控制和应变措施,为人类航天、通信、导航、国家安全等领域的“保驾护航”服务。

● 最佳的历史发展机遇期。空间物理经历近50年发展,已开始进入一个“硬”科学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空间天气学的问世。建立以空间天气的连锁变化过程为基础的因果链模式——简称“空间天气全球模式”,正成为众多国际计划和国家计划积极组织攻关的目标。这也是从根本上提高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应变能力的迫切需求。空间天气连锁变化过程的因果链模式研究正面临重大突破的前夜,科学的历史机遇期到来。

● 我国空间天气的探测与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地球空间双星的成功实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的启动建设,“夸父”空间天气卫星探测计划列入国家航天局的背景项目,进入综合论证;地基观测系统的建设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在太阳风起源、行星际扰动传播、磁层空间暴和空间等离子体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等等,为开展空间天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测基础和科学基础;

早在1998年8月黄山第二次全国空间天气学研讨会召开之际,国家科技部基础司邵立勤副司长到会讲话时就指出,“空间天气学是一门跨世纪的新学科,应好好策划,成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做空间天气的先驱……”。经过近十年的酝酿,在空间天气成为当代国际科技活动热点的背景下,提出成立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成立的必要性

空间天气已成为当代科技活动热点之一,美、英、德、法、俄、日、加、澳等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空间天气起步计划,规模宏大的全球性国际计划,如国际科联所属日地物理委员会组织的国际日地系统空间气候和天气计划(CAWSES)和有数十个卫星参与的国际与日同在计划(ILWS)等相续实施与组织;

国家航天、载人、通信、导航等高科技活动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有关领域,对空间天气的需求日益迫切。“十一五”我国近百颗卫星上天,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已成为重要的产业,美、俄天军建立,美、日导弹防御体系建立,等等。空间天气成为现代战争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等等。

空间天气涉及空间物理、太阳物理、地球物理、大气物理、空间等离子物理等多学科交叉以及多种工程技术,如无线电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电磁技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融合,它是一个相对新的科学领域。空间灾害与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多学科的交叉,产生新的生长点。

空间天气的学科归口是地球科学,如中科院地球科学学部、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

不少部门纷纷成立宇航科学院、设立空间天气有关专业和机构,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涌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利于创新能力提高的学术环境,等等。

鉴于以上所述,尽快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为促进我国空间天气事业的发展,为2020年前实现我国空间天气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增强综合国力做出积极贡献。